綜合是作家圍繞一個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揉合成一個新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過程。
所有與語言相關的事物(例如文學和演講)基本上都可以進行翻譯,包括小說、電影、詩歌、演講等等。但是不同的領域,翻譯的困難度也不同。例如,詩歌幾乎是不可能準確翻譯的,因為詩歌的形式、音韻等,都是組成其含義的一份子。
很多非文學類文本的翻譯工作,包括軟件手冊和其他商業(yè)及專業(yè)文本,注重的是意義的傳達,以能通順傳意為主要要求。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不但有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同時企業(yè)的經(jīng)營也越來越以全球觀點出發(fā),這也帶動了國際化與本地化產業(yè)的興起。
翻譯一篇作品或者一段講話,必然涉及兩種語言:一種是原來那個作品或者講話的語言,德國學者稱之為Ausgangssprache(源頭語言),英美學者稱之為Original或Source
language;一種是譯成的語言,德國學者稱之為Zielsprache(目的語言),英美學者稱之為
Targetlanguage。二者之間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距。因為,從嚴格的語言學原則上來講,絕對的同義詞是根本不存在的。
一個翻譯者,不管水平多么高,也只能盡可能地接近源頭語言,而不可能把原意和神韻完全傳達過來。翻譯者的任務就是處理兩種語言之間的關系。關于翻譯工作,一般的看法是,邏輯的抽象的東西,比如說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等著作,翻譯起來比較容易。但是也有含義轉移的危險。重在故事情節(jié)的作品,比如淺薄平庸的小說之類,翻譯起來也比較容易。重在說理或鼓動的作品,比如格言詩、論戰(zhàn)文章、政治演說、有傾向性的劇本,以及諷刺文學等等,翻譯起來也不十分困難。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
這個過程從邏輯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必須從源語言中譯碼含義,然后把信息重新編碼成目標語言。所有的這兩步都要求對語言語義學的知識以及對語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個好的翻譯,對于目標語言的使用者來說,應該要能像是以母語使用者說或寫得那般流暢,并要符合譯入語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