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羅語(Sinhala/Sinhalese),是斯里蘭卡主體民族僧伽羅族的語言,也是斯里蘭卡的主要官方語言。
僧伽羅語屬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支,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紀。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受梵語、巴利語的影響很深;近代以來又從葡萄牙語、荷蘭語、尤其是英語中吸取了大量的詞匯,使之更加豐富和完善。說僧伽羅語的人口約1300多萬,絕大部分在斯里蘭卡。
此外,在阿聯(lián)酋、加拿大、馬爾代夫、新加坡和泰國也有部分人說僧伽羅語。僧伽羅語屬于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族,最初是印度的一種方言,4世紀以后才獨立發(fā)展。最早的字母是婆羅米體,7-8世紀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僧伽羅體。
僧伽羅語有36個字母,加上用來記錄梵語的18個字母,共計54個。書寫順序是從左到右。僧伽羅人有2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物質文明,在水利灌溉方面尤為突出。有悠久的文學藝術傳統(tǒng),詩歌、繪畫、建筑和雕刻有很高成就。國營資本主義種植園經濟和小農經濟并存。種植園栽培茶葉、橡膠和椰子;個體農民種植水稻、可可、咖啡和肉桂。
僧伽羅人分為低地僧伽羅人(又稱沿海僧伽羅人)和高地僧伽羅人(又稱康提僧伽羅人)。前者居住在沿海平原,自16世紀起遭受殖民統(tǒng)治;后者生活在中部山區(qū),在外強占據(jù)沿海平原時曾保持獨立
,堅持斗爭達300多年,故保留較多的古風遺俗。種姓制度具有世俗性質,最高為瞿維種姓(耕種者),最低為羅陀種姓(洗衣人)。
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使用僧伽羅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文字以巴利文為基礎,深受南印度格蘭塔文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