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共和國位于非洲中部內(nèi)陸,居民中52%信奉伊斯蘭教,北方通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語,南部居民通用蘇丹語系的薩拉語。
9~10世紀伊斯蘭教在乍得北部開始傳播。11世紀時,乍得北部的卡涅姆王朝,由于受到利比亞和埃及阿拉伯人的影響,國王歐麥爾改信了伊斯蘭教,從此伊斯蘭教在上層和王族中得到傳播。
12世紀時,卡涅姆王國向南部擴展,伊斯蘭教也獲得進一步傳播。14世紀,在乍得東部建立了達瓦伊王國,后來由蘇丹科爾多凡和達富爾地區(qū)的阿拉伯人將伊斯蘭教傳入,并建立了穆斯林政權(quán),促進了該地區(qū)的伊斯蘭化。
16世紀,伊斯蘭教通過卡涅姆一博爾努王國傳入乍得西南部的巴基米爾王國,第一位穆斯林國王素丹·阿卜杜拉(1568~1608在位)仿效博爾努的政教合一體制建立了國家管理制度。
18世紀瓦達伊和巴基米爾兩王國強盛起來,互相爭雄,并不斷向博爾努王國進攻。同時,一些已歸信伊斯蘭教的富拉尼牧民移居乍得西部地區(qū),帶來了伊斯蘭文化。
19世紀初,奧斯曼·丹·福迪奧在尼日利亞北部發(fā)動“圣戰(zhàn)”建立的富拉尼伊斯蘭帝國,也對乍得伊斯蘭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1902年,法國殖民者占領(lǐng)乍得全境。1960年宣告獨立,成立乍得共和國。乍得的穆斯林屬于遜尼派,教法上遵從馬立克法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