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師是立足于專業(yè)化翻譯和本地化服務機構(gòu),擁有實力雄厚的項目管理隊伍和資歷深厚的翻譯師,為全世界各地的個人或組織提供國際化和本地化全方位服務。
所有與語言相關(guān)的事物(例如文學和演講)基本上都可以進行翻譯,包括小說、電影、詩歌、演講等等。但是不同的領(lǐng)域,翻譯的困難度也不同。例如,詩歌幾乎是不可能準確翻譯的,因為詩歌的形式、音韻等,都是組成其含義的一份子。
很多非文學類文本的翻譯工作,包括軟件手冊和其他商業(yè)及專業(yè)文本,注重的是意義的傳達,以能通順傳意為主要要求。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不但有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同時企業(yè)的經(jīng)營也越來越以全球觀點出發(fā),這也帶動了國際化與本地化產(chǎn)業(yè)的興起。
如果說非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一項可以學習的技能的話,那么翻譯文學作品甚至詩歌,往往可以說是一門藝術(shù),需要一些天賦。文學翻譯出于美學的考量,在翻譯時不能僅注重字對字、詞對詞的翻譯,更不能忽略了文化間的不同點,否則經(jīng)常會導致譯文在語意、美感、風格上的流失?傊,一個優(yōu)秀的翻譯人員必須在準確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
除了出版業(yè)以及本地化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外,很多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也需要大量的翻譯人才。例如官方語言有兩種的加拿大政府,所有的政府文件都必須翻譯為英語和法語;另外像擁有很多官方語言的歐盟,更是必須雇用大量的翻譯人員。
翻譯一篇作品或者一段講話,必然涉及兩種語言:一種是原來那個作品或者講話的語言,德國學者稱之為Ausgangssprache(源頭語言),英美學者稱之為Original或Source
language;一種是譯成的語言,德國學者稱之為Zielsprache(目的語言),英美學者稱之為
Targetlanguage。二者之間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距。因為,從嚴格的語言學原則上來講,絕對的同義詞是根本不存在的。
一個翻譯者,不管水平多么高,也只能盡可能地接近源頭語言,而不可能把原意和神韻完全傳達過來。翻譯者的任務就是處理兩種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翻譯工作,一般的看法是,邏輯的抽象的東西,比如說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等著作,翻譯起來比較容易。但是也有含義轉(zhuǎn)移的危險。重在故事情節(jié)的作品,比如淺薄平庸的小說之類,翻譯起來也比較容易。
在這里,翻譯或多或少只能是再創(chuàng)作,只能做到盡可能地接近原作,原作的神韻、情調(diào)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完全仿制的。特別是源頭語言中那些靠聲音來產(chǎn)生的效果,在目的語言中是完全無法重新創(chuàng)造的。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chǔ)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zhuǎn)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
翻譯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通過大量的實踐而要提高翻譯能力,無異于想學游泳卻又不下水一樣。當然,實踐也要講究科學性。初學者若無行家里手的指點,最好是先找一些難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漢語譯文的材料進行翻譯練習。自己的譯文寫成后同人家的譯文相對照。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準確,其次看看自己的表達是否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從中找到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