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財政的概念與特征
眾所周知,西方公共財政理論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長的發(fā)展過程,大體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8世紀后期至20世紀30年代,以亞當。斯密創(chuàng)立的公共財政理論為代表。亞當。斯密雖然沒有給公共財政下明確的定義,但基本內容包括國家的費用、公共收入、公債,與現(xiàn)代公共財政的內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財政的范圍或社會公共需要的范圍限于“夜警國家”較窄的活動領域,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1892年英國經(jīng)濟學家巴斯塔布爾出版了《公共財政學》一書,他認為“財政是關于公共權力機關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適應的事務”。其基本主張仍是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經(jīng)濟。第二階段,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政府干預經(jīng)濟理論的產生至今。公共財政的范圍不再局限于“公共權力機關的維持費用”,而是擴大到對市場經(jīng)濟的管理和調控,以及擴大到直接介入市場領域并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公共生產部門。例如:美國著名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在《美國財政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財政學是研究公共部門的經(jīng)濟學,不僅包括其理財活動,而且包括其與資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費者之間的收入分配的全部關系”?梢,公共財政的定義及其范圍是隨著市場化國家政府職能的不斷拓展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
我們認為,公共財政是建立在“公共產品”理論和“市場失靈”理論基礎上的,與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模式。我國雖然還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從財政滿足社會公共需要這一本質特征出發(fā),公共財政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它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于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jīng)濟活動。
深入分析,公共財政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公共性。公共財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產品”理論決定的。其本質特征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人們常說,在市場經(jīng)濟下,市場能干的,政府就不應去干;而市場不能干的,政府就應當去干。這對于市場經(jīng)濟下財政來說,也是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具體來看,什么是市場不能干的呢?就是社會公共需要領域,即“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這類政府活動領域是難以通過市場提供的。
反過來,由于政府活動是從整個社會角度進行的,因而社會公共需要的領域只能由政府來解決。政府通過自身的收支活動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就直接彌補著“市場失靈”領域。在現(xiàn)實市場經(jīng)濟運行中,市場失靈的領域是極為廣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權力強制性地進行彌補。因此,公共財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場能干的,政府和財政就不要去干;市場不能干的,但市場又需要彌補的,政府和財政就應當去干”。實際上這也是區(qū)分政府公共財政活動與私人活動范圍的基本準則。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們參與市場活動的唯一動力,但作為政府及其公共財政,就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會利益作為活動目的,只能從事非盈利活動,這就使公共財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盡管企業(yè)和個人活動于市場有效領域內,而政府活動于市場失效領域內,這是劃分兩者活動范圍的基本準則。然而,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活動是錯綜復雜的,大量的社會經(jīng)濟活動是需要企業(yè)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擔的。為此,非贏利性就提供了一個具體標準,來界定兩者在共同活動中的各自參與程度。
當某些行業(yè)的活動為社會公眾所需要,并且可以有一定的市場收入,但又達不到市場平均贏利水平之時,政府和企業(yè)是可以共同承擔這類活動的。這就是政府通過公共財政的投資或補貼等,使得投入到該行業(yè)的企業(yè)具有獲得平均利潤率的能力,從而政府通過自身的無償投入,支持了該行業(yè)的發(fā)展,并為整個社會的利益服務;與此同時,企業(yè)由于可以獲得平均利潤率,而承擔起了部分的乃至主要的投資任務,從而大大減輕了財政的支出負擔。這樣,財政的非贏利性活動,就直接與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相聯(lián)系了。
新譯通翻譯的成功案例
美達王(上海)有限公司
中國機動車輛安全鑒定檢測部
德國TOPICO上海代表處
上海高壓油泵廠
中石化
德國科美騰有限上海代表處
美國未來趨勢國際集團
日本東日技術株式會社
日本神岡株式會社上海代表處
歐洲機械上海代表處
香港三成宏基上海代表處
上海斯卡制冷配件有限公司
機械工業(yè)部第二勘察設計院
上海繁盛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豪首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上海富黎華電器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國潤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法國何斐德建筑設計公司
上海飛強通用設備有限公司
Horiba Shanghai
千住金屬(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良時機械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