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精神醫(yī)學的概念與特征
A.lewis(1967)基于文獻復習和臨床實踐,認為焦慮作為一種精神病理現(xiàn)象具有以下幾點:
1、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病人基本的內(nèi)心體驗是害怕,如提心吊膽,忐忑不安,甚至極端驚恐或恐怖;
2、這種情緒是不快的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種死在眉睫或馬上就要虛脫昏倒的感覺;
3、這種情緒指向未來,它意味著某種威脅或危險,即將到來或馬上就要發(fā)生;
4、實際上并沒有任何威脅和危險,或者,用合理的標準來衡量,誘發(fā)焦慮的事件與焦慮的嚴重程度不相稱;
5、與焦慮的體驗同時,有軀體不適感、精神運動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亂。
上述的癥狀學描述是卓越的。我們不妨把它們稍加歸并和簡化。焦慮癥狀包括三方面:
1、與處境不相稱的痛苦情緒體驗。典型形式為沒有確定的客觀對象和具體而固定的觀念內(nèi)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文獻中常稱為漂浮焦慮(free-floatinganxiety)或無名焦慮;
2、精神運動性不安。坐立不安,來回走動,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現(xiàn)為不自主的震顫或發(fā)抖;
3、伴有身體不適感的植物神經(jīng)功能障礙。如出汗、口干、嗓子發(fā)堵、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豎毛、心悸、臉上發(fā)紅發(fā)白、惡心嘔吐、尿急、尿頻、頭暈、全身尤其是兩腿無力感等。只有焦慮的情緒體驗而沒有運動和植物神經(jīng)功能的任何表現(xiàn),不能合理地視為病理癥狀。反之,沒有不安和恐懼的內(nèi)心體驗,單純身體表現(xiàn)也不能視為焦慮。
這里,有必要對所謂軀體化(somatization)這個概念加以考察。精神分析學說認為,心理的東西本身可以變成身體癥狀,這一過程稱為軀體化。精神分析家對這一概念的含義或用法并不一致。一種用法是,軀體化是廣義的轉(zhuǎn)換之一種形式。另一種用法是,心理的東西變成隨意肌或特殊感官的功能障礙稱為轉(zhuǎn)換,而心理的東西變成植物功能障礙則稱為軀體化。西方很多精神科醫(yī)生在找不到軀體癥狀有任何器質(zhì)性病變作為基礎(chǔ)時,傾向于把這種軀體癥狀視為焦慮或抑郁的軀體化,也就下焦慮癥或抑郁癥的診斷。這是根本錯誤的。必須堅持的原則是,沒有精神癥狀就不能診斷為任何一種精神障礙;不論有多少軀體癥狀也不能構(gòu)成精神障礙的診斷根據(jù)。事情很清楚,心理的東西本身變成身體癥狀,這個假設(shè)迄今并未被證明,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將會被證明。退一步說,即使這個假設(shè)已經(jīng)被證明,身體癥狀也還是不能成為某種確定的精神障礙的診斷根據(jù),因為無法斷定身體癥狀究竟是焦慮的軀體化,還是抑郁的軀體化,還是什么其他心理的東西的軀體化。對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進行理解和描述,絕不是我們生來就有的天賦,而是必須通過學習和鍛煉才能逐漸掌握的本領(lǐng)。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排除各種理論(尤其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干擾,是必要的。
焦慮神經(jīng)癥有兩種主要的臨床形式,但二者之間并無截然的分界線,互相過渡和重疊的情況并不少見。一種是廣泛性焦慮,一種是急性焦慮發(fā)作,也稱為驚恐障礙。精神科常見的是緩慢或亞急性起病的廣泛性焦慮,病程遷延,但癥狀輕重常有波動。
新譯通翻譯的主要語種
英語翻譯、日語翻譯、韓語翻譯、德語翻譯
、法語翻譯 、俄語翻譯
、意大利語翻譯 、西班牙語翻譯
、葡萄牙語翻譯 、羅馬尼亞語翻譯
、波斯語翻譯 、泰語翻譯 、越語翻譯
、蒙古語翻譯 、捷克語翻譯
、丹麥語翻譯 、瑞典語翻譯
、塞爾維亞語翻譯 、印地語 翻譯
、馬來語翻譯 、印尼語翻譯
、老撾語翻譯 、緬甸語翻譯
、荷蘭語翻譯 、烏克蘭語翻譯
、匈牙利語翻譯 、芬蘭語翻譯
、土爾其語翻譯 、希臘語翻譯
、烏爾都語翻譯
、阿拉伯語翻譯、波蘭語翻譯
、挪威語翻譯 、愛爾蘭語翻譯
、阿爾及利亞語翻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