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馬來語的概念與特征
馬來語和印尼語之間的差別,可以類比為英式英語(British
English)和美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之間的差別。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彼此溝通的,只是在書寫系統(tǒng)的拼音和語匯上有一些差異。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印尼語從爪哇語和荷蘭語中借用了不少詞匯。比如說,馬來語中的「郵局(post
office)」是「pejabat pos」,但是印尼語中的「郵局」則是「kantor
pos」,這是借用「kantoor」這個荷蘭語
--- 荷蘭語中的「辦公室(office)」---
而產(chǎn)生的詞匯。
書寫系統(tǒng)
在20世紀以前,由於多數(shù)的馬來人都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他們是使用一種叫做「Jawi」的改良式阿拉伯字母書寫系統(tǒng)來進行書寫的。之後,另外一種叫做「Rumi」的羅馬字母書寫系統(tǒng),則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Jawi」原本的地位。馬來西亞和印尼在書寫系統(tǒng)上的差別,其實正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兩地的不同殖民政府
--- 英國殖民政府和荷屬東印度公司 ---
在書寫系統(tǒng)上的差別。
在印尼語中,英文字「moon」中的母音,是遵循荷蘭語的習慣而寫成「oe」。在日本佔領印尼的時候,這個母音又被日本殖民政府改為「u」(因此,印尼第一任總統(tǒng)蘇卡諾的名字,也從Soekarno被改為Sukarno)。同樣地,在1972年以前,英語「chin」中的子音,雖然在馬來語中是用「ch」來表示,但是在印尼語中,則是遵循荷蘭語的習慣而書寫成「tj」。所以,「孫子」在馬來語中的寫法是「chuchu」,但是在印尼語中的寫法卻是「tjoetjoe」。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1972年才有所改變。由於印尼「Ejaan
Yang Disempurnakan (精確拼音;Perfected
Spelling)」的公佈,馬來語和印尼語中書寫系統(tǒng)的這些差異才有了縮小的跡象。比如說,在這之後,馬來語的「ch」和印尼語的「tj」,都一律改成「c」,因此「孫子」就變成了「cucu」。此外,印尼語也不再使用「dj」,而是使用馬來語中已經(jīng)採用的「j」,因此,雅加達的拼法,就從「Djakarta」變成了「Jakarta」。原本在印尼語中被保留來發(fā)半母音的「j」(即英語「young」的第一個發(fā)音),也由馬來語中的「y」所取代。
雖然馬來語和印尼語在書寫系統(tǒng)上已經(jīng)幾乎獲得了統(tǒng)一,然而,由於某些歷史上的原因,這兩種語言的某些詞匯還是有差異。比如說,「錢」在馬來語中是寫成「wang」,但是在印尼語中則是寫成「uang」。
聯(lián)系了。
新譯通翻譯的主要語種
英語、日語、法語、德語、俄語、韓語/朝鮮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希臘語、荷蘭語、匈牙利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波蘭語、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芬蘭語、冰島語、泰語、緬甸語、越南語、柬埔寨語、老撾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孟加拉語、菲律賓語、希伯萊語、印地語、尼泊爾語、土耳其語、蒙古語、維吾爾語、烏克蘭語、烏茲別克語、阿爾巴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愛沙尼亞語等多種語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