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電腦技術文書的概念與特征
有關電腦相對于人類價值的思考由來已久。至遲從英國學者阿希貝發(fā)表《大腦的設計》一文(1948)開始,學術界就展開了電腦和以之為中樞的智能化機器是否可能排斥人類的爭論。文藝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甚至可以追溯到電腦誕生之前。例如,比利哀·德·利拉丹的小說《未來的夏娃》(1879)就對機器人作了美妙的描繪。利拉丹還沒有關于電腦的概念,他的樂觀主義精神看來也未為大多數科幻作家所繼承,恰培克的悲觀主義態(tài)度就反映了這一點。電腦問世以后,許多人為其不可限量的發(fā)展前景感到驚詫,不少文藝作品進而表達了人們由此而來的疑慮。這種疑慮大致可以歸納為相互聯(lián)系的兩方面:一方面,日益發(fā)達的電腦將在智能上超過人腦、以電腦為中樞的機器人將在技能上超過生物人,從而使人類喪失存在的理由;聰明起來的電腦和機器人將不滿足于人類所強加給自己的附庸地位,反轉過來控制人,從而由人類的工具或助手變成人類的統(tǒng)治者或敵人;電腦將介入并利用人類的紛爭,以此來實現(xiàn)自己的稱霸企圖。另一方面,人類將由于信息科技的進步而趨于退化,其惰性或局限性將日甚一日地表現(xiàn)出來;人機一體化(如將電腦植入人體等)將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不復存在,信息科技在基因工程等領域的應用將打斷人類自然進化過程;人類當中的一部分將利用電腦來反對另一部分人,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勢必由于信息科技的作用而加速解體。文藝作品(如埃利森的小說《無聲狂嘯》、艾云·榮格勒執(zhí)導的影片《網絡驚魂》等)對于信息科技負面效果的生動描寫,和來自理論領域的強烈聲討(如卡辛斯基所作的社會批判)彼此呼應,
使當代高科技與人文精神的矛盾尖銳化了。
必須承認:上述疑慮和批判是事出有因的,而且它們對于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方向起了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使之在制定自身的目標時不能不計入道德、法律等因素,不能不考慮公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不論是普通人也好、文藝家或理論家也好,他們的疑慮與批判客觀上并沒有能夠阻擋信息科技的進步。而且,彌漫于上述疑慮與批判中的感傷主義雖然很容易在安于現(xiàn)狀的人們心中喚起共鳴,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卻是消極的。如果考慮到科技進步在世界范圍內的不平衡性的話,那么可以說:因這種感傷而延誤時機,便可能被動挨打。蔑視科技而侈談人倫,在中國封建社會不乏其人。我們不能再蹈其覆轍了。
事實上,和理論家一樣,文藝家在科技進步面前并不是無所作為的。在歷史上,文藝家的想象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科技工作者完全可以從中汲取靈感;文藝家的價值判斷是一種有力的導向,可以影響公眾的心理定勢,幫助他們對科技進步所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遷做好準備。我們應當正面引導公眾去迎接信息社會的到來,激發(fā)他們發(fā)展信息科技以造福人類的熱情。事實上,信息科技并非萬惡之源,而是人類實現(xiàn)自由而自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它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種種生存選擇,讓人類擁有在家上班、分享全球信息資源、按需點播等新的可能性。它為人類提供了反思自身存在的新機遇,使人類得以用計算機模擬等方式深入研究人的思維、記憶、智力發(fā)展乃至于情感體驗等奧秘。它還為人類提供了遠較過去時代為高的勞動生產率,使人類擁有更多閑暇時間從事有利于發(fā)揮自身潛能的活動,在新的基礎上推動國民經濟改造、使信息產業(yè)成為發(fā)展的龍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評價信息科技的價值時,我們必須將信息科技在一定條件下的具體應用與信息科技本身加以區(qū)分。在關于高科技與人文精神之矛盾的討論中,二者經常被混淆了,這是將種種丑惡現(xiàn)象都溯源于科技、妨礙人們正確認識其意義的原因。
如果我們認定美和文藝都和人的本質相聯(lián)系的話,那么,應當看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正是人的本質的體現(xiàn)。不斷發(fā)明新的工具、推出新的媒體、按照一定的理想改造客觀世界,這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審時度勢、不斷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也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沒有理由認為人類目前所處的狀態(tài)就是最完美的,正如沒有理由認為現(xiàn)階段的工具是最發(fā)達的工具、現(xiàn)階段的媒體是最理想的媒體那樣。我們有時可以看到:某些學者一方面享受著高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卻對高科技大加撻伐,并以"自然"狀態(tài)相標榜。事實上,如果要他們像當年的陶淵明那樣"歸園田居",很多人是不愿意的,因為古代的田園里沒有電話、電腦以及其它現(xiàn)代化設備,也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影視藝術。
相對于未來的智能電腦或機器人而言,人確實有點象"女媧"。神話當中的女媧究竟會如何看待自己所造出來的人,我們自然不得而知。不過,中國人對于這位女神的敬仰和崇拜,則是至今猶存的。未來的機器人是否會超越人類,若超越的話是否會善待人類(就像我們今日景仰女媧那樣),這目前僅僅是科幻作品的題材,而非一個急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就人和電腦、機器人的關系而言,在現(xiàn)階段畢竟是人類占主導地位。信息科技史確實存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是以電腦增強人的功能,二是以電腦來取代人(人造活人)。迄今為止,是前一種方向占上風。之所以如此,明顯是由于以人為本位的社會價值觀起作用的緣故。從長遠看,人對電腦的態(tài)度既左右了電腦和機器人的研制方向,又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智能化電腦和機器人對人的態(tài)度(如果它們果真形成"態(tài)度"的話)。
目前,電腦不僅已經走出了科幻小說的想象,而且已經走出科學家的實驗室,在包括文藝在內的各個社會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任何一種傳統(tǒng)文藝的生產效率都由于采用了電腦這一工具而大大提高,作家和畫家欣然換筆、音樂家用上MIDI、數字化特技在影視中的標領風騷、圖像處理技術在攝影中取代暗房技術等都說明了這一點。電腦文藝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繁榮起來的。
新譯通翻譯的服務項目
◇
IT行業(yè)翻譯、網站翻譯、計算機軟件漢化、本地化;高新科技產品、尖端科學領域說明書翻譯及涵蓋多專業(yè)的資料翻譯;
◇
科學技術開發(fā)翻譯、大型設備生產線以及設備安裝調試說明書翻譯;市場調研報告翻譯、項目招標投標書翻譯、醫(yī)療產品報批項目翻譯、公司簡介翻譯、產品說明書翻譯、廣告材料翻譯、各種商務及法律性文件翻譯、合同書翻譯、出國申請資料翻譯;
◇
各種國際會議、談判的文字記錄、口譯、筆譯及同聲傳譯(可提供同傳設備);
◇
電影電視劇本、錄相帶翻譯服務;文化藝術作品翻譯、校對服務,并提供中外文字錄入、排版、圖像掃描以及相關印刷業(yè)務;
◇
提供專業(yè)的攝影、攝像(Dvcpro數字機)以及對編、配音、錄制、三維、特技、合成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