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波蘭語的概念與特征
波蘭的文化首都克拉科夫(Krakow),近年來一直被旅游雜志稱為新布拉格。
7世紀克拉科夫建城,11世紀成了波蘭首都。
18世紀,當時的統(tǒng)治王朝遷都華沙,這座風光了將近700年的城市就這樣被人遺忘了。
克拉科夫其實是一座文學氣息很濃厚的城市,看過那么多的著名的歐洲廣場,總是擠滿了招攬游客的精品店餐館等,但在Rynek
Glowny廣場的南邊就有一棟4層樓高的Empik書店,實屬罕見,可見克拉科夫人對閱讀的熱愛。
五月天在波蘭,春寒料峭。15分鐘前火車窗外還是晴天萬里,沉甸甸黑云朵千軍萬馬殺到,驅(qū)逐了陽光,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五月到東歐旅行就得忍受變幻無常的天氣,如忍受一個處女座,不予警告隨時變臉。但還好我們有時間等待,這場雨后,明天必定放晴。正如我們要去的城市,歷史上幾番起落,經(jīng)歷了兩次大戰(zhàn),風吹雨打,風光過也落魄過,容顏卻幾乎發(fā)膚無損,那是歐洲城市發(fā)展史的一個奇跡。
波蘭急著要卸下清貧的樣子,特別是擺脫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統(tǒng)治的后遺癥,向歐盟靠攏。這幾年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一些餐館和商店開始標上波蘭和歐元的價碼,波蘭也于2004年成了歐盟成員國之一,早不再是西歐人口耳相傳的廉價天堂。
克拉科夫?qū)庫o優(yōu)雅
第一個目的地是波蘭的文化首都克拉科夫(Krakow),這座近年來一直被旅游雜志稱為新布拉格的城市,少了布拉格喧鬧的游客,多了一份歐洲老城應該有的寧靜優(yōu)雅。
因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波蘭成了南北歐和東西歐商貿(mào)之路的中轉(zhuǎn)站。7世紀克拉科夫建城,11世紀成了波蘭首都。一個又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國王在這里建造一座又一座華美的教堂和城堡。強盛的Kazimierz皇朝統(tǒng)治期間,克拉科夫是當時波蘭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Collegium
Maius,其美麗的校園里飄了將近640年的瑯瑯讀書聲,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曾在那里講學。
18世紀,當時的統(tǒng)治王朝遷都華沙,一個更中心的位置,這座風光了將近700年的城市就這樣被人遺忘了。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登陸波蘭北部城市Gdansk,占領波蘭,企圖把波蘭當成進攻蘇聯(lián)的基地,波蘭成了二戰(zhàn)中主要的戰(zhàn)場,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讓德軍毀了,只有克拉科夫幸免。1945年,蘇聯(lián)紅軍及時趕到克拉科夫,才迫使德軍棄城而逃,歷史“赦免”了這座城市。聯(lián)合國于1978年將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每個角落都有故事
放下行李,刻不容緩,直奔古城中心。地圖看了一眼就收了起來,歐洲古城區(qū)往往十分集中,只要大致的方向?qū)α司筒粫月,就算走多幾步路,也能抵達目的地。在克拉科夫,我們的確不用害怕走多幾步路,反正這樣的城市怎會沒有風景,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履歷,每個角落都有故事。
古城市中心不通車,游人能安心的閑逛。古城墻雖已拆掉,空出來的城墻遺址變成了公園,名為planty,包圍著整座古城,這是世界上古城少有的決定。歷史純粹主義者一定會非議這樣倉促的決定,然而拆掉城墻修成綠草如茵的公園,總比擴張成大馬路強很多。一座城市不應該害怕改變,只要是有品味的改變。
古城墻原有3公里長,共有47個瞭望塔,8座城門,現(xiàn)在僅存北邊的一座城門,城內(nèi)就有賣藝人拉著蕭邦的小夜曲,憂郁的鄉(xiāng)愁變得輕盈的歡愉,蕭邦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年輕的蕭邦20歲不到就離開了祖國,后來波蘭亡國,蕭邦就一直流亡海外,創(chuàng)作了不少懷念波蘭的曲子,臨終還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現(xiàn)在就埋在華沙的教堂里。
古城內(nèi)的幾條大街,比如佛連斯卡大街等都保留了18世紀的模樣,上百年的藥店、咖啡館還在營業(yè),底層臨街的老房子多改裝成精致的小餐館、時尚酒店等。路上有分派傳單的“天使”,漂亮的波蘭女孩一身白色袍子,肩膀長出潔白的羽翼,分派天堂的入場券,原來天堂是不遠處的一家地下小酒吧,晚上剛好有英國搖滾樂隊的演出。
新譯通翻譯的主要語種
服務語種
英語、日語、韓語、俄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阿拉伯語、越南語、菲律賓語、丹麥語、瑞典語、土耳其語、泰語、馬來語、芬蘭語、捷克語、蒙古語(外蒙、內(nèi)蒙)、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希臘語等多種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