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灣的文化 生活習俗:
兩岸同根而相承
島內無論原住民還是大陸漢移民,其服飾、飲食和民居之傳統(tǒng)與流變,無不因兩岸同根而相承。
所謂“故國衣冠”,常為人們追思懷念,是因為它是故國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千萬年間,有數(shù)不盡的人們各自攜帶自己的本土文化來到臺灣,在這里生活、發(fā)展,從而保留了不少他們文化源頭的遙遠信息。從明代以前的零星記載看,臺灣島北端原住民服飾應與三國時期“作斑紋布”、元代“花布為衫”的居民屬于同一文化系統(tǒng);而南部地區(qū)的服裝風貌具有熱帶色彩,其首領著專用服裝,頭箍上插有鳥羽,其中孔雀翎為其專用,突出顯示了族群中的貴族特權,與13世紀大陸的女真文化頗多相似之處。臺灣移民中婦女雖不事紡織,卻“以刺繡為工”,“刺繡之巧,幾近蘇、杭”;服飾愛好亦追大陸風尚,不僅“綢緞之屬,來自江浙”,“杭綾盛行,局緞次之”,而且“泉州之白布、福州之綠布、寧波之紫花布,尚銷行于鄉(xiāng)村”。
“民以食為天”。關于原住民的飲食習慣,明代周嬰《東番記》說:“其肴刳鹿不臘,生魚不燔,視其腥血流雜,詫為鮮肉甘美”,其聚飲方式、生食愛好等與大陸三國時期一脈相承。明清以來的大陸移民大多來自福建、廣東,遷居臺灣后,以農業(yè)墾殖為主,飲食風俗也大致如當時的福建、廣東。主食包括五谷雜糧,以大米、糯米為主,也吃一些紅薯制品;飲用大陸北方的高粱酒、紹興的花雕酒;食魚、食豬肉比較普遍,廣東移民更以貓肉款待貴客。
臺灣原住民大體皆為定居族群,有一種多見于阿美人的建筑,其屋建于樁上,從外表看與普通茅屋相似,實則屋架屬干欄式建筑,與祖國大陸古越族“干欄”建筑相同。臺灣移民民居大多按移民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來建造,城市之中,架屋的杉木取自福建故鄉(xiāng),磚瓦來自漳泉;至于鄉(xiāng)村民居,雖是土角圍墻,稻草屋頂,倒也冬暖夏涼,和大陸農村相仿。及至近代,街市店面前,往往有五尺到一丈寬的走廊,叫做“亭仔腳”,可以躲避烈日驟雨,以利行人,和廣東騎樓的作用完全相同。在臺灣,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閩粵式的傳統(tǒng)建筑比比皆是,臺北的林安泰古厝和陳悅記宅,以及彰化縣秀水鄉(xiāng)馬鳴山陳厝、臺南縣麻豆鎮(zhèn)林文敏宅、臺北縣板橋林本源宅,都是從大陸聘請能工巧匠并運去建筑材料而建造起來的,使人望之不難想象大陸古建筑的藝術風貌。
新譯通翻譯的主要語種
翻譯語種
英語、日語、德語、法語、俄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韓語、羅馬尼亞語、波斯語、泰語、越語、蒙古語、捷克語、丹麥語、瑞典語、塞爾維亞語、印地語、馬來語、印尼語、老撾語、緬甸語、荷蘭語、烏克蘭語、匈牙利語、芬蘭語、土耳其語、希臘語、烏爾都語、阿拉伯語、波蘭語、挪威語、愛爾蘭語、阿爾及利亞語 |